有来医生

蛋白丢失性肠病——51岁叔叔通过药物及营养调理后缓解

张燕消化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三甲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本病例是一位51岁的男性,1年前因头晕来院检查后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半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呈进行性加重,近1月全身水肿,伴有腹胀、尿少,来院后经胃肠镜检查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停用阿司匹林,给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异常指标恢复正常,症状消退。


【基本信息】男、51岁

【疾病类型】蛋白丢失性肠病

【就诊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4月

【治疗方案】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康复新液+泮托拉唑钠肠溶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血白蛋白)+营养支持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2周,长期随访

【治疗效果】全身水肿消退,尿量正常,腹胀缓解


一、初次面诊

患者51岁,由门诊以水肿待查收入院,近半年全身水肿进行性加重,既往有酒精性脂肪肝,无肝硬化,戒酒1年,有腔隙性脑梗塞,已治疗1年,目前没有头晕,也无心脏病、肾脏病、肿瘤等病史,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半年,未服其他药物。怀疑患者是否有消化道肿瘤或胃肠吸收障碍性疾病,申请了胃肠镜检查,结果患者从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结肠到直肠的黏膜有轻重不一的糜烂、水肿,部分肠段还有小溃疡,未发现肿瘤病变。血清检查提示白蛋白21.2g/L、球蛋白11.4g/L,蛋白重度低下,结合其他检查,首诊考虑为因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导致的胃肠黏膜损伤,从而引起蛋白丢失性肠病。


蛋白丢失性肠病——51岁叔叔通过药物及营养调理后缓解——初次面诊.jpg


二、治疗经过

诊断明确后,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患者腔隙性脑梗塞入院再次复查颅脑磁共振后,请神经内科医生会诊,患者腔梗病灶无进展,临床症状减轻,考虑严重的低蛋白血症与药物相关,暂停此药,口服复方丹参滴丸,观察病情变化;同时针对胃肠黏膜损害给予康复新液、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修复胃肠黏膜,促进糜烂面愈合;但白蛋白、球蛋白重度低下,血浆外渗、机体免疫力下降,患者腹胀不适,给予人血白蛋白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静点,鼓励患者进食优质蛋白质,如鱼、鸡肉,适当增加蛋、奶、豆制品摄入量。


三、治疗效果

1周后患者腹胀症状缓解,全身水肿消退,饮食增加,停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及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加强肠道营养补充的力度,至2周时复查白蛋白33g/L,球蛋白21g/L。经2周住院治疗,患者腹胀症状缓解,全身水肿消退,且经过修复胃黏膜治疗后,患者食欲明显增加,进食高蛋白食物后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复查血清白蛋白接近正常,球蛋白已恢复正常,彩超提示腹腔无积液;3个月后来院复查胃肠镜可见胃肠黏膜糜烂性损伤及小溃疡均明显恢复,白蛋白已升至41g/L,治疗效果较好。停阿司匹林后未出现头晕、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四、注意事项

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我也感到很欣慰。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以防病情反复:

1、饮食上仍要注意避免辛辣及生冷食物、饮酒、浓咖啡、碳酸饮料、浓茶等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肠黏膜再损伤;

2、继续保持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等饮食结构,既保证了蛋白质的持续高质量补充,又防止血脂升高;

3、仍需严密监测神经系统变化,定期请专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在保护胃黏膜的情况下再次使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以防脑梗塞加重。


五、个人感悟

蛋白丢失性肠病是各种原因引起胃肠黏膜损伤,使胃肠壁血管内的蛋白质从胃肠道排出的一个综合征,临床上并非罕见,但诊断率并不高,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居多,白蛋白、球蛋白降低后容易引起水肿、消化不良、腹胀、免疫力低下,所以提醒患者及医者,在治疗慢性疾病的同时,口服药物种类繁多,一定要关注胃肠损伤因素,避免药物性损伤而导致白蛋白下降或营养不良。

2022-06-18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肝病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