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炎冰医生
网站导航
于炎冰
于炎冰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 北京市神经外科第4
  • |
  • 全国神经外科第10
专业擅长 脑瘫、脑和脊髓肿瘤及损伤等疾患引起的四肢痉挛状态;痉挛性斜颈;颅底肿瘤切除术、脑干肿瘤切除术、巨大颅咽管瘤全切除、直接经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复发难治性脊髓脊膜膨出的再手术、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术中脑皮层电图监测下癫痫灶切除术、手术及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脑胶质瘤、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及寰枕区肿瘤全切除等。
医生简介 于炎冰,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治疗脑瘫、脑和脊髓肿瘤及损伤等疾患引起的四肢痉挛状态,取得了满意疗效,特别适用于症状单一的病人,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国内最早开展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小儿脑瘫,使症状复杂多样的脑瘫患者能够得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并对传统的SPR手术进行多项改进,在国际上首次将神经内窥镜应用到SPR手术中,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降到最低。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取得优良疗效。目前已为万余例脑瘫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术总有效率在95%以上。为万余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患者施行了桥小脑角区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对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良,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在98%以上,并使并发症大为减少。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显微手术全切除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面神经功能重建等的显微外科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积极开展颅底肿瘤切除术、脑干肿瘤切除术、巨大颅咽管瘤全切除、直接经单鼻孔经蝶垂体腺瘤切除、复发难治性脊髓脊膜膨出的再手术、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术中脑皮层电图监测下癫痫灶切除术、手术及同步放化疗综合治疗脑胶质瘤、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及寰枕区肿瘤全切除等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在PLOSONE、JNeurosurgery、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著100余篇,主编专业书籍4部,参编8部。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科研计划、卫生部重点科研课题等10余项,并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国家“973”计划课题。培养研究生20余名。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著100余篇,主编专业书籍4部,参编8部。先后在国际、全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上做专题发言60余次。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及定稿会专家、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届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市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枢痛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颅底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证与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医学会鉴定专家、NeurocriticalCare中文版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委、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编委、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编委、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曾荣获2013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5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度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奖、2006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2008年度中日友好医院优秀教师奖,2004及2011年度中日友好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于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获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5年获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作为主编,组织编写国内首部显微血管减压术著作——《显微血管减压术》。于炎冰神经外科团队是国内知名的神经外科团队,团队以功能神经外科为专长、微侵袭神经外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特色,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至今,已经为20000多例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解除了痛苦。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于炎冰神经外科团队做面肌痉挛的手术完成了30000例,在全世界范围内总量是最多的。
  • 关注
  • /
  • 昨日浏览
  • /
  • 总浏览

于炎冰的出诊信息

更多

于炎冰的科普

于炎冰医生共发布了
181
篇科普内容

面肌痉挛诊断症状

2019.08.01
面肌痉挛以中老年人多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目前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被认为是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面肌痉挛诊断症状:1、抽搐的部位: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睑,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出现面部和口角肌肉的抽搐,严重者可牵涉到颈部肌肉。随着病程延长可逐步导致同侧眼睛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双侧面肌痉挛者较为少见,多为一侧起病,逐渐发展到两侧。2、抽搐的特点: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不规律的抽搐。初期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加重,可达数分钟或更长;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但不能控制其发作。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甚至无法睁眼,不能行走,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3、伴随症状: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晕、耳鸣、流泪。4、面肌痉挛检查手段:磁共振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MRTA)明确是否存在血管压迫面神经,同时明确颅内是否存在病变。电生理监测:面肌痉挛患者存在异常肌电位波形(AMR),其为面肌痉挛的特异性波形。而正常人群不能监测到AMR波形。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可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副作用也会逐渐出现。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卡马西平可能引起皮疹、嗜睡、反应迟钝、行走不稳等症状。一旦出现副作用必须立即停药。2、肉毒素治疗:肉毒素注射可降低面神经电信号传导,前一次可控制症状3-6个月,第二次注射亦可有效,多次复发甚至可以多次注射治疗;但后期效果越来越差,反复注射可导致持久性面瘫。目前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手段被认为可能无效!显微血管减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在显微镜下或内镜下通过微创的方式将压迫面神经的血管移位,从病因上治疗面肌痉挛。同时术中通过电生理监测手段来指导手段,提高治痊率,降低手术风险。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
于炎冰 主任医师
3726 57

面肌痉挛和眼睑痉挛的区别

2018.12.24
面肌痉挛和眼睑痉挛在脸部发病但是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错误性认识。那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介绍。眼睑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常为双侧病变,呈进行性进展,2/3为女性,大多数在3-5年内稳定,表现为频繁而不自主地瞬目,双眼紧皱,双眼痉挛性或强直性的闭睑,同时由于眼轮匝肌长期的剧烈的痉挛又会引起眉毛下垂、上睑下垂及眼睑皮肤松弛等继发性病变。这些病人常有很好的视力,但却由于眼睛总是不自主的闭合而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些视力。并且这些患者往往越想用眼睛时越睁不开,而不用眼睛的精神放松时却能睁得很好。面肌痉挛也称为半侧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不自主的痉挛抽搐,有些病人是由于一侧的眼睑痉挛范围逐渐扩展至同侧的口角和整个半面,患者说话、吃饭等面部运动均可引发或加重痉挛,常不能用意识控制痉挛,精神越紧张越易发作,因此十分痛苦。有很多患者分不清眼睑痉挛和面肌痉挛,就像上面那位患者。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最直接的不同就在于前者表现在双侧眼部,后者则多表现在单侧眼部及面部,也有双侧但非常少见。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已经了解到这两种症状的相关特征,所以,建议患者朋友们及早治疗及早康复。
于炎冰 主任医师
3393 22

面肌痉挛药物治疗效果好吗

2018.12.24
很多患病者在发现病情后直接去一些药店购置药品进行治疗,在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情况下,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治疗拖延了自己的病情。1、药物治疗: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其中,卡马西平成人最高剂量不应超过1200mg/d。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痉挛与三叉神经痛对卡马西平等药物的敏感性尚有不同,单纯应用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面肌痉挛缓解率不高,且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在此特别强调,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可危及生命。2、针灸:创伤很小,但无法根治,且过多针灸穿刺操作容易诱发面神经末梢瘢痕及粘连,容易发生连带运动。3、局部封闭:一般在同侧耳部茎乳孔附近用激素或局麻药物局部注射,造成面神经功能一过性下降,以轻度面瘫症状来代替痉挛症状。一般随着面瘫症状的减轻,痉挛又逐步加重回复至治疗前。4、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A):主要应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病人。90%以上的病人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1次注射后痉挛症状完全缓解及明显改善的时间为1~8个月,大多集中在3~4个月,而且随着病程延长及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减退。两次治疗间隔不应少于3个月,如治疗失败或重复注射后疗效逐步降低,应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因此,肉毒素注射不可能作为长期治疗面肌痉挛的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每次注射后的效果与注射部位选择、注射剂量大小以及注射技术是否熟练等因素密切相关。注射肉毒素的不良反应有: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症状性干眼、暴露性角膜炎、流泪、畏光、复视、眼睑下垂、瞬目减少、睑裂闭合不全、不同程度面瘫等,多在3~8周内自然恢复。反复注射肉毒素病人将会出现永久性的眼睑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面部僵硬等体征。5、微血管减压手术(MVD):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手术显微镜在临床上的应用,由Jannetta率先完善和规范了微血管减压的理论与手术操作技术,并在国际上推广和普及了该手术技术,极高的手术有效率(大于90%)和相对小的手术风险使得MVD迅速取代以往所有的治疗措施,成为了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案,并得以在全世界广泛开展(1)手术原理:面肌痉挛手术的目的在于将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完全分开,手术全称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简称MVD手术。手术中充分分离神经和血管周围的粘连,并在血管与脑部之间垫入不可吸收的Teflon棉,达到解除神经压迫的效果。在显微镜下通过小脑与颅骨之间的自然间隙,暴露面神经根部,找到压迫血管,分离血管与神经的粘连,并通过一定大小(约绿豆大小)的Teflon棉,将压迫血管推离开面神经根部。面肌痉挛药物怎么治疗才能够更有效,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用药,如果病情严重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于炎冰 主任医师
4643 8
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医生名片
于炎冰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
于炎冰医生名片,扫码随时随地问诊
纠错
*请问您是医生本人吗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信息纠正后给您反馈
*填写您发现的错误信息
0/2000
可在此处上传错误信息截图(最多9张)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