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广东省中医院

儿科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创建于1933年,1981年成为我国第一批中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成为我国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儿科指导中心,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单位,广东省儿童肾脏风湿病专科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岭南中医儿科医疗联盟组长单位,国家儿童医疗中心协作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罗笑容名医工作室,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脱敏治疗科室数字化建设项目(第一期)”成员单位。《中医儿科学》本科课程入选“广东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岭南特色的中医儿科学流派,学科底蕴深厚,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学科焕发出朝气和活力。2021年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名前十科室。学科共有医护人员80多名,拥有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师承导师2名,广东省名中医1名,具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8名,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39人,具有硕士学历44人,博士学历8人;全国名中医徒弟3人。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1名,“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1名,“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1名,“羊城好医生”4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1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名师1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3名。有医院“朝阳人才”2人。儿科共有病房、门诊、急诊三部分。在二沙、珠海、芳村、大学城4个分院及石井、下塘、天河3个分门诊均开设门诊,设立儿童呼吸(包括哮喘慢病门诊)、肾病、神经(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癫痫)、儿童保健与治未病(生长发育)等专科,2019年门诊量、急诊量约34万人次,位居全国中医儿科同行前列,年出入院病人约1500人次。【人才梯队与亚专科方向】儿科学术带头人为罗笑容教授(广东省名中医)、许尤佳教授。设立四个成熟的亚专科。儿童呼吸病亚专科:负责人杨京华、廖若莎主任医师,专科团队在编医师2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主治医师12人,住院医师6人,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0人,亚专科知名专家包括:罗笑容教授,林季文、许尤佳、杨华萃、杨京华、廖若莎等主任,骨干成员有黄腾、郑燕霞、翁泽林副主任医师、谢羿、赵毅涛、叶敏如、倪晓良主治医师等。小儿肺炎、儿童哮喘、慢性咳嗽、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攻优势病种,已完成及在研的各级课题10余项。拥有脱敏治疗中心、哮喘慢病门诊、肺功能检测、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等,亚专科年门诊量约15万人次,亚专科通过慢病门诊对哮喘患者进行有效管理,临床疗效显著,突出中医药优势,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及急诊就诊次数,减少全身激素的使用,改善患儿肺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肾脏病亚专科:负责人黄清明主任医师,专科团队在编医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主治医师5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7人,知名专家有邓俊芷、黄清明、陈汉华主任,亚专科骨干包括许楷斯副主任医师,以及陈乃清、裴俊娟、温晓莹主治医师。主攻病种儿童肾病综合征,全国中医院儿科同行率先开展儿童肾脏穿刺术,以中医药降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频次及激素使用剂量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有省部级课题2项。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药在改善肾病综合征水肿期患儿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在肾病综合征稳定期及停药后预防肾病复发,还有在对抗激素副作用方面都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年门诊量约1.0万人次。儿童神经发育行为亚专科:亚专科学术带头人杨丽新主任,负责人杜淑娟主任医师,专科团队在编医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主治医师5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10人。亚专科知名专家包括杨丽新主任、杜淑娟主任,专科骨干包括彭贝如副主任、胡彬文副主任、陈秀梅主治医师等。亚专科主攻病种儿童抽动症,开展儿童神经系统评测,亚专科门诊量约2.5万人次,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开展儿童行为评估,通过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症,具有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提高学习专注能力,其中专科制剂益智宁神口服液等,已多次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神经元保护和修复作用,调整中枢神经递质的水平。儿童保健与治未病(生长发育)亚专科:负责人为许尤佳教授,专科团队在编医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主治医师4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人,亚专科骨干包括杨京华主任,李丹、罗玉君副主任医师,李彦昕、吴伟霞、刘卓勋主治医师等。亚专科的主攻方向包括儿童体质的辨识以及辨证食疗,小儿厌食症、儿童消化不良、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性早熟、小儿肥胖症等生长发育相关疾病,开展儿童保健,亚专科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1项,院内课题2项。儿童血液与风湿免疫亚专科:负责人为陈茵教授,专科团队在编医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主治医师2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亚专科骨干包括肖晓岚、江文文主治医师等。亚专科的主攻方向包括儿童血液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以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嗜血细胞综合征、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为主要病种,开展儿童血液与风湿免疫系统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专科特色】开展、总结及优化中医药特色疗法技术,善于发掘民间技术疗法,突出中医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特色及优势,提高临床疗效,目前专科开展的中医药特色疗法10余种,包括穴位贴敷、小儿推拿、循经刮痧、火龙罐、中药热奄包、中药熏洗治疗等。中医特色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明确,容易为儿童接受,深得家长喜欢。【科研成果】广东省中医儿科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在研各级别课题多项,科研经费大于100万,优势病种相关课题7项。专科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及广东省中医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国家三级实验室),建设中医儿科实验室,2012年本实验室通过“广东省一级实验室”评审。专科重视学术经验传承及研究,其中罗笑容名老中医为全国第三、四批名中医指导老师、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指导老师。专科拥有国家级名医工作室1个;建设岭南儿科学术流派传承研究工作室2个,探讨岭南儿科学术源流,抢救、挖掘岭南儿科已故名医杜明昭、文子源等学术经验,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定期开展名医学术沙龙等;同时,我科杨京华、廖若莎等教授拜师院外名医吕英教授等,成立院外名医工作室3个,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专科影响力】专科经过多年努力,硕果累累,在岭南地区甚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现年均门诊量约30万人次,区域外病人比例不断上升,疑难病种以及急危病人抢救成果率不断提高。积极开展协作单位帮扶工作,已开展帮扶单位5家,取得较好成绩,年均接受进修医护人员近20人次。多次荣获政府嘉奖,2011年度荣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我科许尤佳教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国务院、卫生部抗震救灾先进医疗队成员”、“广东省五四青年先进集体奖”,廖若莎主任2013年荣获“新南方教师奖”。专科还与省内30余家医院建立“岭南中医儿科医疗联盟”,与省内4家医院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定期派出专家到协作医院进行会诊义诊查房。并在3个协作医院签订协议成立名医工作室。
详情

科室疾病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抽动障碍概念与多动症区别
2019.08.21
抽动症目前作为一种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抽动症也叫抽动障碍,也叫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是以不自主的突发肢体抽动、运动性抽动,或合并发声抽动为特点。作为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抽动症跟多动症只是在病名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作为患儿或家属往往将该病混淆,实际上这两个病完全不同。多动症是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影响患儿上课学习困难,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挥或与人相处困难,以上是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多动症患儿会影响到学习,表现为学习困难,但抽动症患儿完全不会影响到学习,只是以肢体抽动或发声抽动为特点。抽动症患儿跟多动症患儿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共患率。抽动根据表现可以分为三大类: 1、运动性抽动,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面部、肢体、躯干或腹部骨骼肌的不自主抽搐; 2、发声性抽动,主要表现在咽喉肌肉,呼吸肌抽动导致患儿出现喉咙发声抽动; 3、混合性抽动,从病程来讲,可以有短暂性抽动或反复波动慢性抽动,严重可以有抽动秽语综合征。
杜淑娟主任医师儿科
12.27万
200
婴幼儿补锌方法
2019.03.22
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不能在人体内自己合成,必需通过食物进行摄入。锌缺乏会直接导致儿童免疫力低下,甚至生长发育异常,严重的会导致智力低下,最好、最安全的补锌方法就是通过食物摄入,这样最符合机体代谢的需要。方法包括: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锌的吸收率可高达62%; 2、食物摄入,人工喂养的婴儿从四个月起应该添加富含锌的辅食,包括瘦肉末、蛋黄、鱼泥、动物肝、牡蛎、核桃仁等等; 3、药物补锌,锌大部分是以液态制剂存在,所以我们给小朋友补锌,大部分是给小朋友口服补锌的口服液。在婴幼儿时期,如果食物不能达到足够的补锌剂量,我们可以考虑适当的给予补锌的制剂;在新生儿时期,我们主要还是通过母乳来补充。
李彦昕主治医师儿科
11.72万
96
宝宝老是不拉臭臭怎么办
2019.03.15
宝宝不拉臭臭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家长,宝宝不拉隔的时间很长,拉的大便很干,甚至有些宝宝拉出来的大便会导致肛门出血,这些情况都会引起家长非常恐慌甚至非常担忧。实际上这个问题对医生来说同样是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因为这种情况下考虑孩子属于一种便秘状态,而对于便秘的孩子其实治疗起来非常棘手。便秘的引起原因,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饮食习惯;2、饮食结构;3、孩子胃肠的功能。具体如下: 1、我们知道多样化饮食、均衡饮食对孩子各方面的生长发育都非常重要,而其中多样化饮食,均衡饮食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大便性状,同样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家长非常纳闷,即平常喂养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营养补充,同时有些家长强调孩子吃的非常素,尤其青菜水果吃的非常多,可是孩子大便情况一直都改善不了,这一点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即孩子吃的非常单一。因为吃的很素,虽然水果青菜纤维素对改善大便便质非常重要,但是单单是纤维素的情况下,没有合适的脂肪淀粉,甚至是蛋白质的情况下,大便的性状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同样会出现很干硬的状态,尤其孩子在喝水又不能够得到充足保证的时候,这种时候他的便质很硬,则会存在大便很难拉的情况; 2、大便的排便习惯,当孩子的大便出现干硬难排的情况下,有可能孩子会出现为难的情绪,他可能慢慢慢慢的就没有很好的习惯去定时进行排便,而家长没有重视这方面问题的情况下,日积月累大便的质地会更加硬。所以能否形成好的排便习惯,对孩子大便是否能够保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3、大家都共同认可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孩子胃肠动力。孩子的胃肠动力或者是脾胃功能情况,一方面可能跟与生俱来的体质的特点有关系。我们说小儿都是脾常不足,脾的功能本身比较弱的情况下,当孩子的一些喂养方法不恰当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损伤他的脾胃的功能,脾胃功能不好的情况下,大便的形成从质地上或者动力的推动方面其实都受到很多的影响。而这个问题其实跟孩子的饮食结构也有关系,就像有些家长会强调素食或者蔬菜水果的进食,但是其实很多蔬菜水果都是属于寒凉之品,过多摄入的情况下,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脾胃功能,即我们说的脾的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出现大便难排。市面上其实我们知道促进排便的药物非常多,有些是从改变大便的质地,软化大便的这个层面上去用药的,有一些是以润肠通便的角度上去用,有一些直接是导泻的药,但是其实这些药物都是只能治标不治本的一种治疗方法,而最核心的还是孩子脾胃功能的恢复。而脾胃功能恢复,其实最归根到底是饮食习惯,饮食的均衡性,还有家长在喂养孩子中对脾胃功能的护理观念和喂养的习惯问题,这才是最核心的关键所在。
郑燕霞副主任医师儿科
12.26万
340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