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正玲的科普
催眠案例——催眠治疗儿童厌学恐学心理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生活中,如果发现儿童对上学充满恐惧,或不愿上学,厌学的表现,就说明了儿童对上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多见于7-18岁的中小学生)。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经常以呕吐、腹痛、不舒服为理由而请假不去上学,即使勉强来到了学校,也是对学校充满了恐惧。 他们总是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任何事情都缺乏主动性,与老师、同学都不能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 催眠术可以有效缓解儿童这种厌学恐学心理。 儿童厌学恐学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对于儿童恐学厌学心理,相关资料显示,1000名儿童中大约就有17名由于过度恐惧而不能上学。 这种儿童往往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或者干脆就躲在家里不出来。 因为教师和同学不仅不能随时满足他们的要求、以他们为中心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甚至还可能对他们的缺点给予严厉的批评。 这就引起了他们强烈的焦虑、不安、害怕与恐惧,致使出现某种躯体上的症状。 对于这种厌学恐学心理,一般性的思想教育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于迁就既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疾病根本无济于事。 “学校恐怖症”主要是“心病”,防治要对症、对因下“药”。利用催眠术的方法,可以使他们的症状及其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催眠术治疗儿童厌学恐学心理的实例 森森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小男生,据他的老师介绍,森森孤僻、沉默、学习成绩不佳,老师几乎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所以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问题和困难。 在催眠师与森森的第一次面谈中,催眠师还请来了与森森相对比较亲近的两位同学林林和木木。 催眠师并没有告诉他们面谈的真正目的,只是说:“我就是想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请你们来谈一谈。” 开始的时候,三人都很紧张,催眠师便与他们闲聊了几句,接着他说:“既然大家到了图书馆(面谈地点是在图书馆),不如让我们先来翻翻书看吧。”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森森的紧张感,放松他恐惧不安的心情。 森森稍微犹豫了片刻,看到他的同学已经采取了行动,便模仿着他们,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著名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虽然他的动作慢吞吞的,但是十分有耐心,看得出来,他并不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这种和谐的气氛持续了20分钟以后,催眠师开始与孩子们进行谈话。 谈话不是以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从比较琐碎、愉快的事情开始,逐渐引出了核心话题。 催眠师问道:“你们现在都开设了哪些课程?新生训练时对学校生活有什么感想?现在又有什么感想? 你们班级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与班上的同学相处如何? 目前班上都流行什么样的游戏?你也参加吗?你平时都喜欢从事哪些活动? 你认为自己怎么样?对将来的前途有什么打算吗?回家后都做些什么?住宅附近的环境如何……” 由于林林的踊跃发言,木木也开始积极讲话,这使得气氛变得十分热烈。森森开始只是偶尔点点头,表示附和。 后来,在谈话进入了最为融洽的自由聊天阶段时,催眠师间或用目光来鼓励森森开口发言。 于是,森森终于开口讲话了,并且还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由此可见,森森并不是一言不发的人,只是对环境、气氛的要求比较高而已。 森森的讲话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功课方面虽然缺乏自信,但是并非是不喜欢; 入学的时候他害怕高年级同学,同时也有点害怕几位老师,主要是老师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他厉声责备,所以很恐惧; 在班上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同学,但是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最厌恶粗暴的行为,喜欢棒球运动; 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前途; 回家后喜欢和弟弟以及邻居的孩子玩,在家里不会感到寂寞。 经过谈话后,催眠师发现森森的情况还算乐观,只要通过心理疏导,加强自信后便能痊愈。 在第一次面谈结束后,催眠师告诉林林、木木和森森:“三个人一起来,可能会妨碍个人的发挥,所以下一次希望和你们每一个人单独进行面谈。 这样谈话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反正我们就只是看看书、随便聊聊。可能的话,不妨将平常所做的消遣的事,也都和我谈谈。” 经观察,他们三人都没有因此而紧张不安。 第二次面谈时只有森森一人。催眠师还是先让他自由地翻翻书,然后对他说: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体操,放松一下筋骨,也让脑子休息休息,缓和心情’你会感到十分舒畅,精神也很愉快……好的,现在再让我们做深呼吸,慢慢呼气,慢漫吸气,好,你会感到更加舒服,很舒服……” 在这样一次30分钟的朗读与交流之后,催眠师让森森谈一谈在家里玩耍的情况,结果他滔滔不绝,可谓无所不谈。 第二天,森森的老师和催眠师见面时,惊喜地说:“森森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早上他面带微笑和我谈了好一阵子。” 第三次面谈一开始,催眠师就用呼吸法把森森导入到了浅度催眠状态中。先让森森读书10分钟,然后与其他人一起座谈。这次森森显得非常放松,能轻松地与其他人自由交谈。 治疗厌学恐学心理只要相关各方密切配合,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孩子自信起来,就能减轻孩子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以上就是催眠治疗儿童厌学恐学心理的催眠案例,当发现儿童出现厌学恐学心理时,一定要及时处理,通过催眠对儿童的心理进行相关治疗。 千万不要等到儿童出现严重恐学心理时再处理,同时,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十分必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808
27
2023-01-03
孩子“左耳听右耳冒、听而不闻”,是在存心跟老师家长“对着干”吗?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我们很多人一定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在地铁上或者走廊里,小孩子乱跑乱叫,家长在一旁大声斥责,但孩子却像完全听不见似的,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为何“屡说不听”、“听而不闻”?其实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出现了听知觉失调。 什么是听知觉? 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应。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 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听知觉是在听觉的基础上对某种事物发出的声音的感知能力。 是大脑对耳朵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与过去的经验整合,从而产生知觉(声音的位置、意义、发展等)的过程。 听知觉失调的表现 1、充耳不闻,家长的话通常跟“耳边风”似的。 2、平时和别人讲话很少有目光的交流,而且话很少。 3、听老师讲课时,听完就忘。 4、容易听错或听漏。 5、经常打断别人的讲话。 听知觉失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试想一下,孩子上课时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记不清老师的要求,就会出现不能长时间注意听讲,对语句听得颠三倒四的情况。 根本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有效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听知觉失调呢? 听知觉失调的原因 1、母亲孕期居住环境过于嘈杂,孕期营养不良,情绪消极。 2、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太少。 3、环境太单调,缺乏丰富的声音刺激。 4、父母经常责骂孩子,会造成孩子在听觉上形成一层自我保护膜,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下面是锻炼孩子听知觉的几个小游戏 游戏1:听不同 家长说两句相似的话,让孩子指出其中的不同。 游戏2:重复我说的话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每讲一句,就让孩子重复一句。 游戏3:数“的” 家长随便说一段话,让孩子说出这段话里有几个“的”。 游戏4:听词造句 家长说出几个词,让孩子听到后造句,不能写在本子上,直接说出来。 最后,家长要做的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多和孩子交流。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254
85
2023-01-03
孩子读书总会漏字,错行跳行,真的是粗心大意吗?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最近总有妈妈反应,自己家的孩子读课文时老是漏字串行,怎么批评也不管用,而且孩子的态度其实也很认真,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多数是因为孩子存在视知觉功能失调导致。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谓心灵,准确的说就是我们的大脑。 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觉信息的准确获取,以及正确加工和解码是大脑进行高效的认知加工的基础。 我们的知觉、记忆和思维,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视觉作为组织,加工和储存的形式。由此可见,视知觉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儿童视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视觉的形成和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视觉发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美国学者N.Barraga(白拉格)列出了儿童正常的视力发展表: 0~1个月,看光或相关事物,眼肌调节能力差。 1~2个月,追视物体及光源,对色彩斑斓物感兴趣,盯住大人的脸,开始双眼协调运动。 2~3个月,注视地看,能区别面孔,黄色、橙色及红色。 3~4个月,眼睛运动更加自如,视力有所改进,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 4~5个月,视点由物体开始向身体各部分转移,企图抓或移向其喜爱的物体,开始用视觉探索环境,能认出熟悉面孔,视野发育亦趋完善。 5~6个月,够到或抓住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 6~7个月,视点能从物体转向物体,捡起失落的物体,眼球能自如移动。 7~8个月,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 9~10个月,视力很好,转眼自如,能搜寻物体甚至转向角落,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到的游戏。 11个月~1岁半,视觉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玩积木或组装物体。 1岁半~2岁,通过视觉观察将物体配对,指出书中的物体,模仿敲打与行为表演。 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力增强。 2岁半~3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捣洞或对接。 3岁~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 4岁~5岁,眼手协调能力增强,会做涂色、剪贴等手工。 5岁~6岁,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简单字母。 6岁~7岁,临摹抽象图画,写字,阅读。 儿童视知觉功能失调的表现 1、写作业时,总是趴着头或歪着头;阅读时容易跳字、串行,而且阅读速度很慢。 2、观察不出图形细微差别、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差、对拼音英语的学习吃力。 3、抄写速度慢,字迹潦草,字经常写到格子或者线外。 4、写字左右颠倒、间架结构处理混乱、对数量关系不理解、严重者难以形成良好的推理能力。 5、只看到事物的局部看不到整体,常被身边或者脚下的东西绊倒。 造成孩子视知觉功能失调的原因 1、先天原因 如小儿白内障、青光眼、弱视等。 2、被动吸烟 婴幼儿的眼球正处于发育期,烟草中的毒性氰化物影响视神经的发育。 3、早期视觉经验剥夺 婴幼儿早期视觉能力发展与足够的视觉信息刺激是分不开的。 曾有人对同孪双生的小老鼠做过试验,将刚出生的一只老鼠的眼睛蒙上,而另一只则正常发展,结果一段时间后,用来实验的老鼠几乎什么也看不见。 4、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孩子长时间盯着电视、电脑屏幕,不仅会使孩子眼球运动减少,还会使眼球充血,出现眼球干燥,甚至导致眼球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失调。 5、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出现了视知觉不足引起的错误时,有些家长马上就开始指责:“你能不能看仔细点啊?” “你真是个马虎精”等等。 这些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视知觉功能的锻炼 视知觉发展的六项主要功能包括:视觉广度、视觉聚焦、视觉记忆、视觉追踪、视觉想象、视觉分辨。 1、视觉广度的锻炼 视觉接收是视觉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影响视力最基本的要素,在接收视觉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让眼球进行上下左右移动,旋转来看不同方向的物品。 而所谓的视觉广度,指的就是眼睛直视前方所能看到的范围。 视觉广度大的孩子,看书一目十行,效率当然比视觉广度小,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的孩子要高出许多。那么,视觉广度可以怎么训练呢?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 舒尔特表格训练 ,家长可以准备一张A4纸,在上面画上1cm*1cm的25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1-25,共25个数字。 让孩子的眼睛距离表格30-35cm,然后用手指按1-25的次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朗读出声。 保持每天练习至少一次,每次的数字排列不同,同时家长要在一旁做好计时,记录孩子数完25个数字所用时间。 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孩子的视觉广度,以及注意力都会有提高。 2、视觉聚焦的锻炼 当我们注视不同距离的目标时,为了保证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必须运用我们的调节功能,即根据物体的距离调整晶状体的曲率。 学生在课堂上注视点不停地在黑板、老师和课本上切换,对聚焦能力的要求较高。 视觉聚焦功能缺陷时,我们不能快速、有效地调节晶状体的曲率,从而注视点在不同距离目标间转换时难以保证物体成像清晰,进而会引起视疲劳、学习困难。 视觉聚焦对于孩子的阅读,书写,计算等多种学习能力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多多注意孩子这方面的锻炼。 比如,你可以伸出食指在孩子眼前30厘米处,让他注视,你还可以给孩子一面镜子,让孩子注视镜中自己的眼睛,以及让孩子做一些涂色、描线之类需要注视才能完成的小游戏等。 3、视觉记忆的锻炼 视觉记忆力是指对来自视觉通道的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即个体对视觉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能力。 比如孩子上周在公园看见一条狗,过几天你拿出这条狗的图片,他会立刻认出这条狗是上周他在公园里看见过的。这种能力称之为再认。 如果更进一步,孩子能用语言把所看见的狗的形象描述出来或者用笔画出来,这就是再次产生这个形象的能力。 视觉记忆力对孩子的思维、理解都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孩子视觉记忆力不佳,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效果。家长也应该特别重视他们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怎么训练和培养呢? ①你可以写出一串数字,让孩子看一遍,然后再盖住让孩子说出来,起初数字的个数可以少一点,随着孩子能力不断提升,再逐渐增加。 ②你还可以从几张图片中挑出一张让孩子看几秒钟,然后把这张图片与其他图片混在一起,让孩子找出刚才那一张。 ③你还可以教孩子学折纸,让孩子一边记忆一边模仿你的手连续操作的动作,起初可以做一步等一等孩子,慢慢的可以不再停顿,让孩子快速记忆。 4. 视觉追踪的锻炼 如果孩子在阅读时容易疲劳,一看书就嚷着头疼,看黑板时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或者视觉跟不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速度时,那么他很可能是因为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视觉追踪能力是指以协调的眼动跟随和追踪物体的能力,这一能力是阅读文字材料的基本前提。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提高视觉广度与速度。 在下面的训练方法中,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要使儿童在头不动的情况下,用眼睛注视一个不动的物体,也可以跟随一个移动的物体。 那怎么训练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呢? ①家长可以在一间比较暗的房间里,把手电筒的灯光投射到一面墙上,并上下左右移动,让孩子在保持头不动的情况下追视灯光。 ②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抛接球的游戏,让孩子的目光紧紧跟随球的运动轨迹。 5、视觉想象的锻炼 人的大脑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凭借视觉想象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人在思考时能根据需要,在大脑构造出某种图形或抽象概念、感性外观的视觉想象。 人的大脑就像长了眼睛,这些视觉想象物能移动、旋转、变化并且被分析。 你的视觉想象力越强,你大脑中的这双眼睛就越敏锐,你的视觉想象物及其运动在你的大脑中就越清晰。 6、视觉分辨的锻炼 视觉辨别是指我们精确分辨细微差异的能力。这不仅需要有好的视力,还需要有较好的理解。 孩子能够分辨出物体之间的异同点,把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区分开来,是拥有视觉分辨能力的缘故。 但是,如果孩子视觉分辨能力比较差,那么,可能他就不太容易区分出相类似的一些东西,比如上学后遇到的形近字等。 所以,家长也需要加强孩子视觉分辨能力的训练。怎么训练呢? 你可以写一串字母“b”,中间夹杂几个“p”,然后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把“p”圈出来,或数出一共有几个“b”或几个“p”等。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8117
65
2023-01-03
关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家长们一定不要有这些误解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目前美国精神医学会将ADHD定义为:“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和年龄不匹配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冲动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显著影响了儿童日常生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即 注意力缺陷(通俗而言就是易分心、不专心)、多动及冲动。 有的孩子以注意力缺陷为主,有的以多动、冲动为主,也有许多儿童是三者并存。 1、注意力缺陷 “注意力缺陷”并不是说孩子不能注意,反而是注意力太多,所以对各种刺激全都反应了,而不会做适当的选择。 所以做功课或上课时,一只小虫飞过,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都会转头看看; 老师给他的所有交代和学习,他似乎全盘接收,却“不留痕迹”,忘得一干二淨。 因为无法选择重点记忆,就会有学习困难;而且常常忘了带文具、作业甚至书包,常丢掉东西。 2、多动行为 老师或父母还在说明或教诲,他就忍不住站起来走动或跑出去,甚至搞破坏,好像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他们被认为是坏孩子,而他却觉得他不是故意的,没有人了解他。 有些孩子虽然没有明显的爬上爬下等多动行为,看似安静的坐着,却是意念纷飞,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或做功课,这是内在的多动意念。 3、冲动 看到别人有一点小动作,在还没有搞清楚实际状况的情况下,他就马上有反应甚至做出攻击。 一旦对方受到伤害,就会害怕、孤立他,所以ADHD孩子不擅长交朋友。 关于ADHD的一些误解 孩子只是很懒,没有动力 对那些患有ADHD的孩子,评价其行为表现时,这个看法很常见。 发现孩子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无法完成一项长时间的任务,例如写一篇长的文章,会考虑为他不想做,或懒得去做。 这个行为表面上是懒惰或者没有动力,实际上是执行功能上的困难。 其实所有孩子都想表现好以得到表扬。如果这些任务对于ADHD孩子来说是易于完成的,他们也会和其他儿童一样充满动力。 孩子可以专心玩好几个小时的电子游戏,不是ADHD 注意力其实分为两种:被动注意力和主动注意力。 电子游戏提供强烈且快速的刺激,孩子关注这类事物不需要人为的努力,这种专注力和意志力无关,称为“被动注意力”。 而主动注意力,指的就是我们能主动地投入精力,有意识地保持专注。比如学习知识所需的注意力,这也就是我们希望训练的那种注意力。 ADHD是暂时的,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消失 有些家长认为,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成年后,ADHD就不再是问题了,但相关数据表明,约85%的ADHD儿童的某些行为可以持续到成年。 家长要注重培养ADHD孩子以下两种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ADHD孩子容易被外界的东西干扰,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 不会从广泛调查中分析事物的真相,容易被周围的人和事影响。 比如孩子的同桌买了一本习题集,马上就有想法也去买,再看到另一位同学买了,立刻得出结论,这本资料好,学了肯定就会提高成绩。 但事实上自己已有的习题还没完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也是一种能力,否则,不断转换目标,东忙西忙,看似每天都在忙碌,其实效率非常低。 敢于试错,培养孩子自学能力 ADHD孩子容易粗心犯错,家长如果过多包办代替虽然可以减少犯错几率,但孩子却失去了在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出现错误改正,会对错误印象深刻,多次改正错误后就会形成一个正确观念。 在学生时代,随着年级提高,这种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总结错误,是个良性循环。 如果家长想要彻底改善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问题,还是要找专业的帮助。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5784
63
2023-01-03
孩子厌学的三大真正原因!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中国的各大、中型城市有一个人数在不断增长的群体,那就是厌学辍学的儿童和青少年。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辍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从父母的焦虑开始 进入小学,孩子成长的比拼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尽责尽力:每晚盯着孩子的功课,对开小差、写错字、算错题这些行为立即纠错指正,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对各种课外辅导班格外热衷,和学习相关的道理经常灌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俨然成为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们逐渐失去了对孩子原始的爱。 父母们如此焦虑,那么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我讨厌做功课,妈妈每天坐在旁边监督我,还总批评我,一会儿说我慢一会儿说我不认真,烦死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她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 “学习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课和考试!考得好,他们就高兴,考得不好,他们就不高兴!” “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考了99分,妈妈会说你怎么不考个满分啊!” “我觉得学习好像是爸爸妈妈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么都由他们安排、决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妈妈就会问,谁谁谁几分啊,有几个100分啊,就知道比来比去,真讨厌!” “我跟妈妈说我好累,妈妈说累什么啊,你这个年纪不就好好学习吗,现在轻松以后你后悔也来不及!” 当孩子放学到家,父母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几分啊?第几名啊?最高分几分啊?”这会让孩子也越来越关注结果,小小年纪就充满着竞争感和焦虑感,一旦没有别人好就压力山大; 当孩子状态不好父母还逼着写作业时,孩子对学习仅存不多的兴趣也被磨没了; 当孩子碰到难题不知所措,父母却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时,孩子的委屈和愤怒转换成的是对学习过程的痛恨; 当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却一脸嘲讽“谁叫你平时不好好学!”,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动,孩子已经无法体会到真切的爱。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们的高焦虑和高期待转化成对孩子们的高压、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动,孩子就要落后,而这种弥漫性地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把学习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日积月累后,也许孩子就会以厌学、辍学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从孩子否定自己开始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对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过渡关注的社会大背景下纷纷倒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痛苦而无趣,父母们的倾力安排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一个人长期无法获得掌控感容易变得悲观抑郁); 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评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们有条件的爱。 这份包裹了各种条件的爱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让孩子去做让父母满意的事,另一方面当孩子总是做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败感,从而让孩子失去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开始不断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别人爱、自己笨、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内在不断否定自我的声音会转化成孩子长期低落的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成绩、越来越疏离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的掩饰和情感隔离。 一个小学期间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后,面对几次考试的失利变得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学都比自己牛。父亲对他说:“下降是暂时的,没关系,下次会考好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内心压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后,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亲对成绩、对结果的重视,孩子觉得下次可能还会让父亲失望。 在巨大压力面前,这位从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击垮了,他不愿再去学校,他用‘不愿学习’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从家庭缺失爱开始 有这样一个家庭:爸爸和妈妈长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争吵,孩子有时因为害怕而大声哭泣,可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却因为心烦而对孩子大发脾气,呵斥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恐惧。 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想法在家里得到实施,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又都来讨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在这样忽冷忽热近似分裂的环境里,这个孩子到了小学以后,根本无心学习,成绩倒数,个性胆小懦弱,害怕人际交往。 后来,父母觉得孩子问题越来越严重才来咨询,可就算在咨询中,他们还再互相指责谩骂,都没有意识到就是他们共同营造的可怕的家庭氛围害了这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亲相爱,希望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在爱温暖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发展自己,而在爱无法流动的家庭中孩子充满着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深深的恐惧感,试问一个长期心神不宁的孩子如何去好好学习? 原本应该是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稳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围压抑冷漠、父母剑拔弩张的家庭里孩子根本不敢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感受,孩子带着超出年龄可承受的巨大负面情绪,如何有力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一个孩子长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最基本的快乐、满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构想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又如何有动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会被强大的无力感拉进心灵的深渊,最后也许一根稻草压下来,厌学辍学可能就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呐喊。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们放下焦虑,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是好的表现还是不好的表现父母都是爱我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有潜力的、是值得被人爱的; 希望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充满舒服温暖的爱、充满欢声笑语。 那么,也许厌学就不再存在。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699
71
2023-01-03
孩子厌学多半是这些原因,千万别再冤枉孩子了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某个时候突然厌学了。严重的甚至一提去上学就抵触,发脾气。家长却摸不着头脑,急了就逮住孩子批评一顿。最后发现批评不仅没用,反而更激起了孩子反叛情绪。 遇到孩子厌学的时候,家长千万别一味的指责孩子,采取暴力措施。这样孩子就算是勉强去了学校,也心不在焉,不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时候,建议家长先耐心的询问孩子,是不是以下这些原因? 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孩子厌学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少年说》,其中有期节目是女儿吐槽妈妈“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好“。 孩子委屈地控诉:“我妈妈在对比我考试对象时,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乃至全联盟第一的学霸女闺蜜。” “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但是,针对女儿在天台的喊话,妈妈却并不认同。 妈妈说:“我对你的评价是客观的,你跟别人比,比的是: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 最后孩子问妈妈:“你以后能不能不要再说别的孩子好了?” 妈妈还是坚持说:“你强的时候,我就要拍你一下,你弱的时候,我就要推你一把,有些东西你要改才会有效果,不是我肯定你就有效果的。” 母女的对话,最终以女儿伤心转身离场而结束! 其实,我想告诉这位妈妈:这样的比较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她很可能就会厌学,厌弃这个学业、成绩给她带来的压力。她甚至可能会想“如果没有学业这个东西,我就不用承担来自妈妈的比较了换来的只会是更多的失望和对立。 所以说,很多时候,孩子厌学,家长要从自己身上找一下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呢? 和老师相处的不好 很多人会说,和老师关系不好,会影响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句话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 相反,如果你和老师关系僵硬 内在的就会让你产生抵触情绪,拒绝他所讲的知识。记得我刚上高中的时候,数学还是可以的,每次考试成绩也算是名列前茅。后来换了老师,因为新老师一次错误,老师当众批评了我,让我觉得很没面子。后来我就逃避这位老师,上他的课也很少专心听讲,后来数学成绩也算一再下滑。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毕竟学习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都有自己的喜恶,喜欢的人讲课,听课也会更认真,一旦讨厌某个老师,那么那个科目也一定会受影响。 所以,父母要问清孩子原因。并且,为了孩子的前途,和老师好好谈谈,鼓励孩子多和老师沟通,多问问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差,导致厌学 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很难无法融入集体生活,与周围的人关系处理不好,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厌学也是再情理之中的。 在校园的孩子,心智等各方面并没有完全成熟,没有朋友,心情就会颓废,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会抵触去学校。 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呢?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你不需要去刻意地去迎合别人,也无需逃避。一个人勇敢的做自己还是很重要的,不要太在乎流言蜚语,而迷失了你自己。就算没有朋友,也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果有人在你面前表现出不喜欢你的话,你也不用着急,不妨这样想“你不喜欢我,难道我还要巴结讨好你?”如果同学对你不好,你也没必要对你的同学太友好,冷漠一点,让别人知道你不好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的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最最重要的,要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去。当你成绩优秀的时候,就会发现,老师和同学对你的态度也会改善很多。 中国的父母碰到孩子厌学,大多只会指责孩子,而忽略了厌学背后可能的原因,这样就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难和痛苦的机会,也错失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时机。 所以说,一定要先搞清孩子厌学的原因,然后再辩证施治,这样才会取得效果。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368
25
2023-01-03
"马虎"和"不用心、走神"的真正原因!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儿童经常被父母批评较多的问题,有2个跑不掉,一是“马虎”,二是“不用心、走神”。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父母凭直觉认为孩子的不专心是主观意识的不努力造成的,往往采用的解决方法是讲道理、批评教育等。可很多时候孩子道理都懂了、该批评的也批评了,效果却不佳,作业仍然马虎错误多多、上课或阅读仍然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时候,我们父母是否要反问自己一下,孩子为什么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专心于作业、书本和课堂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错误归因”、“简单归因”! 比如孩子的不专心问题,每个儿童背后的原因都是复杂而独特的。如果家长简单把它归为孩子的用心度不够,先是讲道理、然后定规矩、后来问题一直不能解决,家长可能暴跳如雷严厉批评惩罚孩子。可收获的,往往是孩子的沮丧、不自信、不知所措和害怕。孩子可能觉得我已经尽力了,为什么妈妈还要说我不专心呢?还要这么凶我呢?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不专心、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具体原因是复杂的,一个很重要,但是被忽略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视知觉基础能力。 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这些是比较高阶的认知能力,但是必须清楚,高阶认知能力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基础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当儿童的高阶认知能力发展出现瓶颈,分析其具体原因时,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儿童的基础认知能力发展水平! 视知觉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基础认知能力之一。 什么是视知觉能力? 简单来说,视知觉= 眼睛接收到的所有信息,并了解它。 曾经有个初中的小朋友和我聊天时抱怨:“我怎么会不想学好数学呢?可是看到满黑板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图形、符号,我觉得眼睛都花了,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什么。”这很可能就是“视知觉”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不够,所导致的上课不专心问题! 儿童的视知觉发展水平,可以从6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 一、视觉分辨 作者君一直有个毛病,认人不行,具体来说就是读书时同班了三四年,总会有几个同学的脸,在我看来就是差不多,分不清A君B君,这就是典型的小时候视觉分辨,特别是人脸细节分辨的基础能力发展不太好啊。 二、视觉完形 看到不完整的物品图形时,根据已有经验快速提取细节、在脑中推断出完整的物品形象。如果视觉完形的能力发展不均衡,会出现阅读、书写速度较慢,无法简单瞄一眼后通过视觉完形能力、立即提取过去经验把文字内容快速补充完整。 三、视觉前景背景 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复杂。能否在一堆颜色、形状接近的物品中,找到自己的目标物。一篇满是文字的文章中,能否快速锁定、切换到自己要找的词语? 四、视觉记忆 对看过的内容,大脑能否记起来。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抄写板书内容时,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还是看完整的一句,然后记录下完整的一句内容。这就是视觉记忆能力差异造成的结果。 五、视觉空间 这个对学好数学的几何内容那可太重要了。还有刚上小学的孩子,也是经常b、d,p、q不分,这些都要加强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视觉空间能力,对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六、物体恒常 不论物体或图形,是变大、变小、旋转位置、变形都可以把它认出来。 视知觉的能力发展水平,是学习发展的基石,当基石不稳定,越往后走,必然会引发新的、高阶段的认知发展瓶颈。当家长抱怨孩子不专心时,更应该做的,是去仔细分析具体哪个环节应该调整,用正确的教导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盲目误解、判断不专心,给孩子贴个不专心学习的标签,又有何益处呢?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575
98
2023-01-03
校园暴力会给孩子造成哪些心理伤害?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自1996年起,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被确立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设立这一制度是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 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焦虑、自卑、恐惧、抑郁,成为他们经常出现的情绪表现,如果不经重视,很容易长时间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国家长可能不知道,你的孩子在校园中正在经历什么,焦虑、自卑、恐惧、抑郁,成为很多中小学生最主要的情绪表现,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校园欺凌”。 有调查发现,中国近20%的中小学生都真真切切地体会过什么是校园欺凌,他们在不明原因的状况下被施暴者盯上,然后被辱骂、被施暴…… 性格再开朗的孩子,在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心理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阴影和伤痕,并且在短时间都挥之不去。 校园欺凌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精神创伤!影响其日常生活、破坏其社会功能。 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如何观察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被欺凌后,家长应该如何做?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保护“少年的你”! 以下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 学生之间,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述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害或者精神损失的,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仅只会给被欺凌者带来危害,欺凌者与旁观者心理健康都会受其影响! “欺凌者”由于时常欺负他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往往形成霸道蛮横的性格,对同学缺少同情心,久而久之畸形的性格促使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校园欺凌对受欺凌的危害! 受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受到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伤害,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严重可导致学生出现精神障碍,产生自伤自杀等轻生行为! 出现这些情况孩子可能正遭受欺凌!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多多注意孩子的反常举动,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表现,那么他可能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看看你的孩子中招了吗? 发生校园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遭遇校园欺凌怎么办? 1、保持镇定。 2、求救,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击退对方,或者通过有策略的谈话和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对方。 4、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5、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都要告诉家长,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当孩子遭遇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1、多关注自己的孩子,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2、重视与老师、学校的沟通和联系,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3、对孩子进行预防教育,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4、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意识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5、教育孩子有问题第一时间呼救,告知老师和家长。 6、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以暴制暴。 7、若觉察到孩子心理健康有问题,应及时就医。 抵制校园欺凌!SAY NO! 相比身体创伤来讲,心理的伤害程度更深,持续更久。由于心理受创,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轻生自杀、肢体自残、暴力攻击以及吸毒、酗酒等行为。 切记不要忽视校园欺凌,孩子在这事上受到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若你的孩子正在遭受校园欺凌,家长一定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责他们是不是招惹到了那些同学,更不要说“苍蝇不叮无缝蛋”这样的风凉话。 必要时及时到孩子到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及时干预,接受心理治疗,弥补心理上巨大的创伤!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45万
12
2022-12-30
孩子向家长求救的12个心理信号 | 家长必读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早已成为事实,权威儿童精神心理专家指出: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假期原本是放松的好时机,但马上要来的新学期让人有点儿快乐不起来。疫情虽然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此同时,身边时有发生的那些事儿让我们一阵阵揪心: 西安一名9岁女孩在家中跳楼去世,生前留下两封遗书,说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广西南宁12岁男孩被父亲责备沉迷手机,次日从32层跳楼身亡; 河南一名高考考生考试中忽然起身,撕毁了另外两名同学的答题卡; 更不用说热播剧《隐秘的角落》里那个慢慢地展现心理阴暗面的学霸朱朝阳……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 信号一:厌学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会本能地警醒,并会去找外部环境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方式太过死板?老师的行为不当?孩子在学校遭受霸凌?……当然,这些都有可能是原因。但如果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差别过大,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二:沉迷网络和游戏 现如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但如果孩子过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那可能就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了,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三: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那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应该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四:不出门 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活动,喜欢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上很有可能是有问题的。 信号五:不与人交往 内向跟不与人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待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六:厌恶老师 跟第一个信号类似,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如果孩子之前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开始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也许是在释放他厌恶这个世界的信号。 信号七:早恋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世界都没有了,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八:砸东西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频、创作一段音乐,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心理上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 信号九:攻击他人(暴力行为) 砸东西是对着物品撒气,攻击他人是对着人泄愤,这都是属于暴力行为。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十:考试综合征 考试综合征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还可形成恶性循环。 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 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就爱躺在床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睡眠质量不好,这又会导致他们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 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 “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 以上这些信号,独立来看问题都不大,也可能是孩子青春期自立情结(俗称逆反)的表现。 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364
57
2022-12-29
中小学全学段学生心理特点及沟通方式汇总 | 建议收藏
巫正玲
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孩子心理会随着成长而变化,但无论如何,请务必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成人的关心和爱,让孩子知道,面临挑战时你会在他身边。 今天喜猫就梳理了孩子们各个时期会呈现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帮助家长们,也帮助从事心理工作,尤其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工作的同行们,更好地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与孩子沟通。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 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逐步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要多鼓励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 小学三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但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限。普遍出现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等不良习惯,需高度重视及耐心纠正。 沟通方法 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扰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需要家长悉心陪伴和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 心理特征 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方法 此阶段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需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心理特征 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逐步增强。 沟通方法 鼓励做事情的坚持性,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 学习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能力,很难准确理解其中内涵,接触社会对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作用。 小学六年级 心理特征 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 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 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沟通方法 此阶段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关注学习的同时,还需有健康的心理发展。逐步为升学做准备,对心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点多做了解。 初中一年级 心理特征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童年和少年两个阶段之间是逐渐过渡的,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特点。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盲目自卑,泄气,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不愿让大人管,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新鲜感和紧张感的统一,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感到新鲜。但不久后,由于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不同,使其感到紧张。加强养成教育,注意心理辅导自我意识的教育,情绪辅导,青春期教育。开展学法指导,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及时间分配等。还要注意不要放任不管不问,不要严管不解决问题。 年级特点 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同学,对于“新”的适应速度将会对初一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年级的初一新生,对一切既陌生又好奇,心态比较放松。 科目增多了,知识难度也比小学有了较大提高,已经不能再用小学或者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一定要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分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沟通方法 关注适应性——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教学的方法、生活的节奏都需要适应,适应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初一甚至整个初中阶段的成绩,所以初一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新的习惯养成——初一是打基础的年级,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要打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重视“养成教育”,就是让学生尽快养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成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重要保证! 重视基础知识——课程的难度是渐进的,所以通常刚开始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比较简单,初一不要追求“难度”和“进度”,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学习、剖析和应用,只有基础牢固,才有可能在整个中学阶段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初中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独立性有较大的发展,自尊心增强。 沟通方法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需要正确引导。重视沟通——初二的学生进入到了青春期,比较逆反,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变少,对一味地说教非常抵制,所以这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需要的心理疏导和正确观念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心理轨道上发展。 不仅初二,连同高二也是一样,都处于学习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一般重点校都会把初三或高三的知识加到初二和高二下学期进行。初二和高二的学习任务和压力都很大,孩子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科内容加大加深,孩子此阶段学习上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需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前做准备,鼓励孩子提前预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初二要树立提前中考的概念,把初三的内容提前学习,减轻初三的压力,轻松、自信地迎接中考。因为初三系统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并且复习压力很大,所以在初二年级应强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需协调好时间,辅导和增加薄弱学科补习频次。 初中三年级 心理特征 独立性获得较大发展,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喜欢同老师平等的讨论问题,喜欢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 初三学生的“成人感”更加明显,自尊心大大增强,他们比初 一、初二的学生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学习成绩相对稳定,初三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开始趋向定型。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学习成绩亦开始相对稳定。 教育者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心理更加成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升学紧迫感,并重视“补差”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高中。 沟通方法 需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为中考做准备,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 初三关键词“中考” 初三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中考。中考是综合能力的考察,不能对单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初三既有新课的学习,又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学生经常抓不住重点、平均用力、手忙脚乱、效果欠佳。孩子需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突破,不放弃、不懈怠,才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三最重要的事情 学好化学——初三新增化学学科,化学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一册书,不管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如何,化学启蒙得好的话,很容易学得很好,新课程学好了,学生的自信心就提高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起到一个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开始不着急、不重视,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要花双倍甚至几倍的时间去补,大大降低了复习效率,影响总体成绩。 紧追不舍——初三年级,为中考复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学校老师会赶进度,课程讲得比较快,稍有懈怠就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出现“旧账还没补上,又欠了新账”的情况,整体忙于应付,无法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到了下学期综合复习的时候,就会是一锅粥。所以,一定要紧追不舍、及时复习,化解疑难问题。 查缺补漏——初中的课程已经学完了2/3,自己要有计划地开始针对自己的弱科和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堆积到中考前夕。利用开学初还不是最紧张的阶段,要把初一、初二各科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过一遍,把以前没有掌握的挑选出来,查缺补漏,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压力调节——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和家长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压力,压力不全是坏事,但是压力过大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影响考试时的正常发挥。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能够观察到孩子的变化和不安,可以请这方面专业的人给孩子帮助。 总述:初三和高三考前冲刺期,整体知识框架的综合性梳理和灵活运用,同时提高应试能力,集中力量抓紧一切时间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高中一年级 心理特征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沟通方法 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牵引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要提高。 咨询师一定要跟家长强调在高中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同时强调高中阶段,家长不能盲目相信孩子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并且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知识点或是知识模块出现问题会导致这个科目的学习遇到瓶颈,应该趁月考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在期中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 高一关键词——“难” 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高一最重要的事情 重视高一、成就高考——高一是整个高中阶段的开始,抓住高一,让自己一开始就能占据领先位置,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高考经验显示:对高一的重视程度和3年后的高考成绩成正比关系,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高一抓起! 提前动手,从容应对——刚刚经历了中考,很多学生沉浸在紧张后的轻松里,但是学习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一放松,可能就会给自己的高一学习制造麻烦,抓住高一伊始,让自己的高中学习一帆风顺! 发现漏洞、及时弥补——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发现漏洞千万不要以太忙、太累为由任其存在和发展,因为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漏洞不补,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应用,并且积累得太多,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放弃,给高考造成很大的损失! 成绩波动、正确看待——高一学习成绩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般来说,只要适应了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掌握了高中知识的学习方法,成绩都会逐步上升并且趋于稳定的。因为成绩的暂时下降而失去自信或对某个学科失去兴趣,是得不偿失的。 高中二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 1、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2、偏科现象严重 3、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年级特点 高二关键词——“分化”,高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一方面已经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紧张的高三还没有来临,所以心里上比较轻松;同时,高二还要面对多个科目的会考,会分散高考科目的注意力;另外,很多家长理解上有误区:高二先轻松一下,要不高三就没有轻松的时候了。这种想法非常错误,结果就是高二轻松了,到高三也紧张不起来。以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严重的分化,一些学生到高三再想努力的时候,发现为时已晚! 学习方面 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导致不同心理状态。高一一年下来,学生群体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学习成绩进一步下跌,自信心进一步被冲击,造成恶性循环。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会考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 人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前进的。学习成败归因心理,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行为。当今的学生对于学习成败的归因,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而不是客观条件。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的端正、方法的改进、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学习毅力的增强等,而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如学习环境的改善,老师的教学水平等。学生抓住了学习活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则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调整行为模式。这正是当今学生个体主动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 对高考的期待与恐惧。 高二,要说离高考很远吗?不是,高三的一毕业就到自己了!很近?也不是,还有高三的没毕业呢!这时很多学生就出一种期待和恐惧的心理现象。他们具体表现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易受干扰、经常幻想将来等。他们感到很紧张,有的学生恨不得现在就高考,不用再这样担惊受怕,这种期待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但是,他们一想到要真正高考又感到莫名的恐惧,怕自己考不上好的、理想的大学,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有时宁愿在幻想中满足。从而在上课和学习时容易走神和分心,在他们回过神之后又感到很内疚和后悔当初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恐怕这次走神和分心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而同学不这样,他们在下次考试就会比自己好。他就想,“如果考不上大学感到自己很没面子和愧对家里人”,特别是一些自责心较强的学生。这样他们显得过分紧张,又影响下面的学习,就是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导致各种心理行为的出现。 更加自觉地认识、观察、解剖自己,但有时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自我矛盾中,产生孤独与自卑 对集体适应性增强,“恋爱”现象剧增,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恋爱”现象剧增,但大部分学生“恋爱”动机十分荒谬。 恋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性心理现象,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营养也提高,这必然会导致身体的发育加快,这种身体的早熟也必然包含性机能的早熟。另一方面,高二的学生熟悉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又还不用高考;同时,他们所要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多,他们非常需要理解和关心。然而,由于家庭、学校、教师对学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需要不关注,导致他们只能从外界获得关爱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很多学生想恋爱,但是没有找对象,或者是单相思;有的学生不想恋爱,但是却有很多异性喜欢;也有不少已经堕入爱河的。他们想恋爱,但是“大人们”不同意他们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很多已经恋爱和准备恋爱的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不管是哪种现象,都可以说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这种由于在成长中出现的性机能成熟和性心理觉醒,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却跟不上性心理的过早出现。 这主要表现在其“恋爱”动机上,其原因有: A: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 B:受电视、电影、网络等影响,认为恋爱是为了好玩,不知道要负的责任和义务; C:把是否有男(女)朋友作为是不是有“面子”的标准; D:显耀心理; 攀比心理。为了说明我对异性有很大的吸引力,我是优秀的;认为别人有异性朋友我也要有……等等一些我们听来很谎谬的说法却都成为了他们早恋的理由。 择友有较高原则性。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二学生在选择朋友时的盲目性逐渐减少,不再为了需求归属感而刻意交朋友,他们更愿意与那些和自己性格相近,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深层次的友谊,分享心中的秘密,友谊的建立逐渐由泛化向固定化、深层次发展。 高二最重要的事情 均衡发展——高考可录取依据是总成绩,只要没有严重偏科,即便谁各科都成绩平平,在高考中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在高三冲刺中还能够部分学科有所突破,就会考得非常理想,所以均衡发展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基础。 提前备考——高考考的是整个高中三年的知识,而不只是高三的知识。不要认为高考就是高三的事情,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在备考,都是在为高考打基础,高二尤其如此。 强化基础——高一的很多知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要用到的基础知识,所以如果发现高一的部分知识没有完全掌握,千万不能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再去解决,要尽快补上,使自己高二高三的学习更加顺畅。 高中三年级 心理特征 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高考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考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思想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考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考大学没指望”的误区,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最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沟通方法 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3953
6
2022-12-29
没有更多了~